近段時間,房價迅速回升,房子又成了普通百姓的熱門話題。近日,有網(wǎng)友發(fā)帖《房子讓80后成為垮掉的一代》,直言在高房價下很多80后的抱負只是盡快擁有一套房子,因為房地產(chǎn),80后淪落為沒有志氣的一代。無在某網(wǎng)論壇,也有網(wǎng)友發(fā)帖《姐妹們,把沒房的男人當垃圾般扔掉》,直指30歲以上的未購房者,由此引發(fā)一場關于80后的房子與愛情的論戰(zhàn)。高房價讓初涉社會的80后無所適從,也讓他們背上了沒有志氣的罵名。
作為一個混跡網(wǎng)絡的農(nóng)村80后,我已經(jīng)不問江湖,遠離紛爭。因為在我看來生活是實在的,生存是現(xiàn)實的。具體點說就是奮斗,先有車有房,體體面面地活著。否則,你跑出來到網(wǎng)上來跟人講人生,談理想。那無異于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教別人“茴”字的五種寫法,然后討一碗酒喝。我們沒有趕上改革開放初期,遍地黃金的好時代,我們就辛辛苦苦、兢兢業(yè)業(yè)地過好自己的日子,買房子買車。這就是為和諧社會做貢獻了。
為什么還有人跑出來指手畫腳,說80后是無志氣的一代。何為志氣?志氣就是身陷困境不屈不撓,志氣就是窮則獨善其身,不依不靠。房價高了,我們想弄套房子,成家立業(yè),就是目光短淺?沒有志氣。那好,我們都住進北京的地下室里去寫詩歌、談理想。然后走火入魔,臥軌跳樓就是有志氣?或者跑到大街上呼吁自由,要求民主。這就是志氣?如果誰認為自己有志氣,就去大街上給我們示范一下。
說80后沒志氣的另一個論據(jù)是80后啃老。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是畢竟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欣虾芎,但是也要有得啃才行,農(nóng)村出來的80后去哪里啃老,他們的父母一聽說城里的房子動輒上百萬一套,估計都要掰著手指頭算一算幾輩子才能賺夠這個數(shù)。難道有人相信中國的廣大農(nóng)村已經(jīng)奔小康了?農(nóng)村出來的80后養(yǎng)老是很辛苦的,不要再說他們啃老了。這樣下車伊始的話說出來就是腦子進水了,而且進的還是開水。退一步講,也有啃老族。這是事實,但是不要覺得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比爾蓋茨真的把自己的錢全捐出去,讓自己的兒子跟平民一樣出去打工,你信么?老子幫兒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80后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已經(jīng)二十三四,剛在職場上混出個道道,就要買房結(jié)婚。憑什么讓我們短短兩三年賺夠一百萬,這個時代,我們又拿什么賺夠一百萬,這個時候如果家里有條件,幫一點有何不可?60后、70后不是喝娘奶長大的?不是在父母的扶持下成長起來的?時代不同了,家庭幫助的方式也不一樣而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氣質(zh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時代變了,如果還是站在過去,硬生生地拿80后和60后、70后比,戴著有色眼鏡苛刻地批評80后這個龐大的群體,那就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有人說80后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其實也就是沒怎么挨餓而已。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國發(fā)展很快,但也并不是家家富有,天天吃肉。在特殊歷史時期,挨點餓不能成為某些人對80后指手畫腳的理由,況且獨生子女的80后也有他們的難處和困惑,在家里缺少同齡人的交流,走向社會缺少手足兄弟的幫助。看問題需要辯證。這是中國哲學的命脈,可惜很多人總是對別人馬列主義,對自己自由主義。
網(wǎng)上流傳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是80后的真實寫照: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我們要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找工作是要拼得頭破血流的;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房子已經(jīng)買不起了;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我們興沖沖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傻瓜;當我們不到結(jié)婚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當我們到了結(jié)婚年齡的時候無房無車是不能娶老婆的;我們沒生娃的時候,別人是可以生一打的;我們要生娃的時候,多生一個就要接扎的。
誰能否定這些現(xiàn)實?個體是在歷史的背景下是渺小的,多數(shù)人都是滄海一粟。一個幸福成功的人生,與個人的能力和品質(zhì)息息相關,但同樣必須受限于時代。更何況每個時代都有它的評價標準。如果有人說,80后應該面對高價房,不依不靠,自力更生,賺錢買房,然后,奉獻社會。這就是有志氣的80后,那我想問,難道我們不正在這樣做么?高價房下,我們不正在為個人的幸福,為拉動中國GDP的增長而努力工作著么?如果有人說80后應該胸懷祖國,奔赴前線,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而奮斗,老大沒發(fā)話,你怎么知道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不會去做?國慶閱兵式上那威武的身姿,90%是80后揶?
聽著《中國心》長大的人未必就比聽《雙節(jié)棍》的人有責任感,烏鴉也不能因為屁股上有一撮白毛就笑話豬“黑”,當我們“80后”在辦公室夜以繼日地加班的時候,小有成就的“60后”“70后”卻腆著微微隆起的肚子,夾著小皮包,開著轎車,穿梭流連于燈紅酒綠之中,批評我們感情脆弱,愛情墮落的時候,自己卻沉醉于“小蜜”的溫柔之鄉(xiāng),或者上演“二奶傳說”。當你們說我們能力低下的時候,卻忘了自己蹣跚學步時其實也挺可愛。為什么不認為我們也很可愛呢?
社會對“80后”的認識一直存在巨大誤解,這種誤解不僅表現(xiàn)在對問題本身認識的片面化,還表現(xiàn)在對80后主體認識的模糊化。 正如中國改革開放后,農(nóng)村和城市發(fā)展不同步一樣。農(nóng)村80后和城市80后的人生歷程也有著巨大的差別。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農(nóng)村的“80后”并不是傳說中“嬌生慣養(yǎng)”的獨生子女,相反,我們大多是父母與“計劃生育政策”抗爭的產(chǎn)物,我們一生下來,父母就給政府交了一筆不菲的“超生費”,從此拉開了“欠債還錢”的序幕,雖說80年代農(nóng)村已經(jīng)實行家庭生產(chǎn)承包責任制,溫飽基本解決。但是,我們一直都在貧困線上掙扎,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大的改觀。事實上,中國的農(nóng)村,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實現(xiàn)了第一次飛躍之后,一直裹足不前。相信那些生活在東北、西北、西南地區(qū)農(nóng)村的80后定有同感。相反,80年代以后,中國在城市所進行的改革卻一浪高過一浪,城市實現(xiàn)了數(shù)次飛躍,在這種巨變中,生活在城市里的80后確實如媒體所言,獨生獨食催生了自私,父母的嬌慣導致其能力低下,承受能力極差等等。但我并不認為農(nóng)村的80后存在這些問題。
二、農(nóng)村的80后注定成為過渡的一代,父輩們挖地三尺,脫褲子當襖供應我們讀完大學,(當然,沒上大學的加入棒棒軍,比我們更慘)一畢業(yè),就面臨就業(yè)困難,當城里的80后依靠著父母的關系輕而易舉地找到工作時,我們農(nóng)村的80后還抱著一沓簡歷在不屬于自己的城市里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三、農(nóng)村的80后注定生命是殘缺的,注定會有遺憾,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穩(wěn)定工作,讓父母來城里住幾天成為我們又一個人生愿望。我們被迫無休止地跳槽,無休止地加班,當我們終于榮幸地成為房的時候,我們的父母要么撒手西去,要么年老力竭,成為我們一生的遺憾。而城市里的80后卻可以從父母那里得到一筆首付款,很快成為有房一族。并且志高氣昂地與我們爭奪漂亮妹妹。
四、農(nóng)村的80后在貧困線上長大,在居無定所的城市中掙扎,帶著農(nóng)村人的質(zhì)樸和善良,懷著“走出農(nóng)村”的夢想與追求,背著父輩們的淚水和汗水,在一次又一次的跌打中前行,在對父輩們的無限內(nèi)疚中品味苦澀人生。我們真的有別于城市80后,當然,我們討論的這一切都是在討論一個普遍性問題,我不否認城市里也有窮人,也有成熟、成功、辛勤的80后。
總體上而言,80后同樣是艱難的一代,在和平時期,我們不用同戰(zhàn)爭和饑餓作斗爭,但是,我們需要和房子車子作斗爭,這斗爭是為了體面的活著,為了有尊嚴的活著,有志氣的活著。如果還有人要批評80后,說他們沒志氣,請一定加好一長串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