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題有一個共同點,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時,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給題目的做法,讓考生‘自擬題目’。這種‘開放式’的命題方式,避免了主題先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值得提倡。”6月7日下午,教育評論人士熊丙奇(微博)看過網(wǎng)上公布的高考作文題后,這樣感慨。
像往年一樣,高考第一天,社會輿論的焦點都集中在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上。宿構作文、模版作文、主題先行作文一向被各界詬病,卻養(yǎng)活了一個龐大的作文培訓市場。這種強化的作文訓練被指“嚴重扼殺了中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家長耗資甚巨。然而,記者發(fā)現(xiàn),今年對高考作文的詬病少了很多。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作文改革低調(diào)提速了。
高考作文改革要引導素質(zhì)教育
作文考試一向有“高考風向標”之稱。今年材料作文盛行,是否預示了未來高考開放式題目將在文綜、理綜等其他科目中逐步展開?就此,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了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
“從標題作文到材料作文的變化只是形式上的,你有沒有注意到高考內(nèi)容方面的改革?這才是關鍵、重要的。”林蕙青說,高考出題是一種導向,要體現(xiàn)核心價值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林蕙青歷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高校學生司司長,多年來一直是高考改革的研究者、執(zhí)行者、推進者。她曾對考試中心的同事說,你們在全力以赴保證高考安全的同時,要多思考“考試內(nèi)容的改革,這是永恒的主題”。
高考指揮棒怎么指,學校就會怎么做。所以,林蕙青指出,今年高考作文題是在旗幟鮮明地引導素質(zhì)教育,激發(fā)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活躍年輕學生的思維,“要體現(xiàn)改革,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這一看似不經(jīng)意的改革,事實上影響深遠:老師要調(diào)整教學思路,學生要重新錘煉自己的語言,閱卷人要給過去的評分“老套路”松綁。而且,作文改革更牽動了考試市場的利益變局。也許不久,“作文強化班”會逐漸淡出培訓市場。
作文立意呈現(xiàn)三大特點
據(jù)記者粗略統(tǒng)計,2012年全國和分省命題的高考作文試題共有17道。從作文的立意上看,呈現(xiàn)出三大特點——
其一,倡導高尚品行。高尚品行、人生楷模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題立意的常用主題,這對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很有意義。屬于此類的作文試題有重慶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鐵路巡道工”、山東卷“孫中山談以中國改革發(fā)展為己任”以及江蘇卷“憂與愛”。全國課標卷作文題的材料,講述的是修船工因補好船主忘記修補的洞,終救了船上的人而得到船主報答的故事。好人好事,古今中外都推崇備至,今年將它作為試題推出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
據(jù)高考作文權威人士分析,2006年“彭宇案”、2011年“小悅悅事件”發(fā)生以來,我國輿論關于社會公德有很多熱議。在2012年3月全國掀起學雷鋒熱潮、5月“美女教師”張麗莉的英雄事跡廣為傳頌的現(xiàn)實背景下,設計“補洞”這一試題,有更加突出的時代意義?忌梢詮男薮へ熑胃、默默地做好事、不要報酬的角度闡發(fā),也可以聯(lián)系我國現(xiàn)在一些不懂感恩的社會現(xiàn)象闡發(fā),同時還可以從船主知恩圖報的行為、修船工做好事有好報、鼓勵更多人做好事等角度進行闡釋。
其二,思考生活道理。生活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以及做人的道理,生活是年輕人健康成長的第一課堂。屬于此類的作文試題有全國大綱卷“挑秧”、浙江卷“跑步的人與鼓掌的人”、遼寧卷“女鋼琴家隱身于音樂背后”、廣東卷“湯因比、居里夫人談選擇生活時代”、安徽卷“梯子橫放”以及湖北卷“書信的變化”。
安徽卷的材料寓意就比較豐富,兩種對策的選擇不是正與反的對立,也不是基于道德拷問對與錯的選擇,能多角度地啟動考生理性的思維程序,寫作彈性比較大。對目前影視、出版物中流行的歷史故事演繹,或矯情為文的中學作文教學弊端應該能有些“反撥”作用。
其三,加強哲理思辨。哲理思辨是中學生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從選才角度,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學生。屬于此類的作文試題有江西卷“沒有什么與擁有什么”、上海卷“心靈的微光”、福建卷“路程與時間”、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四川卷“手握一滴水”、湖南卷“雙手的聯(lián)想”。
福建的題目用了馮驥才的一段話,談到運動中的賽跑是考生都熟悉的、身邊發(fā)生的事兒,而人生中的賽跑是考生這個年齡段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忌筛鶕(jù)自己關心的不同側(cè)面,圍繞人生的長度與高度,展開思辨與聯(lián)想,在考場上總結自我,展示個性和審美情趣。
材料作文不約而同唱主角
在語文考試剛剛結束的時候,網(wǎng)絡傳播的作文試題都語焉不詳,真假難辨。很多喜歡打聽高考作文題的人都很失落,“怎么都沒有一個明確的題目?”事后人們發(fā)現(xiàn),今年材料作文題型成為出題的主流,“沒有一個標題”!
今年材料作文試題所使用的材料,按內(nèi)容可以歸納為三類。
首先是過去采用比較多的敘事性材料。今年的材料作文,全國卷和各省卷多采用車間工人、學校學生等事例為“材料”。采用車間工人事例的,有全國課標卷“補船”、重慶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鐵路巡道工”、安徽卷“梯子橫放”;采用學校學生事例的,有湖北卷“書信的變化”、浙江卷“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全國大綱卷“挑秧”;采用藝人事例的,有遼寧卷“女鋼琴家隱身于音樂背后”。
采用敘事性材料,比“抽象”、“概括”的材料更貼近社會,貼近人生,貼近考生。立意蘊藏于材料之中,學生在審題構思的時候,需要充分運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利于激發(fā)考生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構思。這些材料能讓考生受到啟發(fā):行走在大街上的普通百姓、發(fā)生在身旁的普通小事所反映的品德和智慧是青年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次是言論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言論”作為材料的,一共有5道題。所謂“言論”與往年一樣,多是名人語錄或哲理性的思辨語言。采用名人語錄的,有山東卷“孫中山談以中國改革發(fā)展為己任”、廣東卷“湯因比、居里夫人談選擇生活時代”;采用哲理思辨語言的,有江西卷“沒有什么與擁有什么”、上海卷“心靈的微光”、福建卷“路程與時間”。
試題材料采用名人語錄或哲理性的思辨語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可能會比其他題目好;名人的激勵性語言會勉勵學生勇敢前行,健康成長。不過一些哲理思辨語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奧,考生可能會覺得難度較大。
第三,是文藝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文藝性材料的雖然只有3道,但所采用的樣式比往年要多。采用詩歌做材料的,是四川卷“手握一滴水”;采用寓言做材料的,是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東西”;采用圖文做材料的,是湖南卷“雙手的聯(lián)想”。試題的文藝性材料生動形象,活潑有趣,容易激發(fā)考生的想象,部分考生也許能寫出文學性較強的作文。
記者向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求證網(wǎng)上的哪種版本是真題,姜鋼指出:“這正是材料作文的優(yōu)勢之一。”他告訴記者,今年高考作文改革有兩大特點:一是,材料作文可寫性、選擇性、導向性、探究性、防套性好,可更好地滿足高考語文的測量要求。二是,今年的作文均具有積極的思想導向,反映時代主旋律,貼近考生實際,有利于素質(zhì)教育,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選拔。
作文出題方向,讓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考生難得高分
2011年高考結束后,社會上不少人指出當年的標題作文“文藝腔”、“缺乏思想性”。
云南師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廖支新給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了標題作文的弊端:“標題作文的可寫性強,易于寫作,但供給考生選擇的角度較少,防套性較差,探究性弱,不能很好滿足高校對考生進行區(qū)分和選拔的要求。
“作文考試的原則,是要與學生的經(jīng)歷緊密結合,發(fā)生在身邊,才能有話可說。每個學生想象力,獲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對人生的感悟和境界,提煉歸納能力不一樣,用材料作文能盡量保證原創(chuàng),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绷卫蠋熣f,2007年之后,高考作文題有采用材料題型的趨勢,這種形式受到專家和社會的廣泛好評。
人大附中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沈獻章老師向記者分析了材料作文的三大優(yōu)勢——
第一,更適合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
高考語文要為高校所有專業(yè)選拔具有理性思維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的合格新生。材料作文提供多個材料,引導考生理性思考,形成觀點,有邏輯地表達,符合高校對考生的選拔要求,備受社會各界好評。比如北大學者、新課改專家溫儒敏對2011年全國課標卷作文《中國崛起》的評價是:“給出國內(nèi)外對中國崛起的評論,讓考生選取一個角度來寫。這樣的題目偏重理性思維,有一定的社會關懷,那種陷于題海戰(zhàn)術、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就很難寫好!
第二,探究性強,難易適度,可以更好地區(qū)分考生。
材料作文是多個材料的組合,考生在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每個考生的知識背景不同,價值觀、人生觀不同,從同一組材料中獲得的信息就會不同,得出的想法也不同,避免“千文一面”的出現(xiàn)。此外,材料作文提供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空間。探究能力差一些的學生可以看出一般性的問題,探究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看出深層次的問題?忌杀缓芎玫貐^(qū)分。
第三,材料作文可以有效防止學生宿構、套作。
標題作文由于限制較少,很多時候可以將背誦的范文移花接木到考場上來。而對于材料作文,考生必須結合材料,結合情境寫作,死記硬背一些范文、在考場上套作得不了高分,也容易被評卷者發(fā)覺,可以有效防止學生宿構、套作。
今天,靠背幾十篇范文得高分的時代結束了,我們看到了高考內(nèi)容和形式改革的新曙光。